徐文华
王福英是文水县关工委办公室主任,退休后,不颐养天年,却转身于县关工委,而且责任感、使命感丝毫不减当年,全身心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上,尽管没有报酬,可干得有滋有味,从1990年开始,一干就是20多年,多次被评为山西省关心下一代标兵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福英的腿也疼,脚也肿,眼神也差了,可她对工作还是一如既往地执着,不仅自己全身心投入关工委工作,还发动老伴和她“风雨同舟”。叫老伴用自行车载上她为“五老”们送省、市关工委主办的《关心下一代》和《中国火炬》。天冷要送,雪后也要送。有一次,飞雪过后,老伴载上她去送,由于路滑,老俩口全摔倒在地,但她仍“开弓没有回头箭”,就打发老伴先回了家,然后,一个人踏着皑皑白雪,走着去送,嘴里还哼着俄罗斯的民歌,什么“红梅花儿开在野外小河边……”
除老伴外,她还发动全家人帮忙,协助她工作。如1991年,她执笔以文水县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协会的名义向全县离退休干部职工及各界人士发出倡议:希望大家都来关心下一代,挥毫泼墨,撰写回忆录,修史编志,著书立说,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下一代。《倡议书》印好后,除她自己发送、张贴外,还言传身教,让上高中的儿子和女儿、女婿分别送到各自的所在单位及附近的单位。她说,关心下一代,人人有责!
其实,王福英原来就是教育工作者。她毕业于汾阳师范,当过教师和学校领导,退休前系中学一级教师,中共党员。在26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和下一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到了县关工委,经常骑上自行车,跑遍20余所中小学校,联系宣讲事宜,并发动、陪同一批老干部到文水中学、城镇中学等数十所中小学作宣讲报告,或开展“中华魂”读书活动以及演讲比赛,用阳光雨露,培育祖国的花朵。
二
有这样一句格言:圆规为什么能画圆?因为它的心一直没变。
而王福英对关心下一代工作总是那么给力,因为,有两个英雄人物一直树立在她的心里,一个是刘胡兰,一个是雷锋。
刘胡兰是一个“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女英雄。1932年,她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农民家庭。1938年,日本鬼子占领了文水县城。为了抗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文水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顾永田,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从那时起,刘胡兰就认识到,共产党、八路军都是好人,自己长大后,也要像顾县长那样,多为老百姓办事,哪怕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胡兰积极要求进步,受到区委领导的肯定,并专门派人对她进行培养,还让她正式接手了村妇联工作。她办冬学,发动妇女纺线,做军鞋。期间,她填写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了中共候补党员,她庄严宣誓:入党后,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坚决革命到底!1947年1月12日拂晓,阎匪军包围了云周西村,并鸣锣召集全村群众到村南观音庙前开会。由于叛徒告密,刘胡兰被捕了。阎匪军中一个大胡子,问她什么她都斩钉截铁地回答不知道,气得大胡子直拍桌子,吼道:你就不怕死?刘胡兰视死如归,答道:怕死不当共产党员!大胡子就残忍地把石三槐等六位农民用铡刀铡死,企图以此来威吓刘胡兰;可刘胡兰面不改色心不跳,昂首挺胸,踏着六位烈士的鲜血,从容地走到侩子手面前,躺在铡刀上,慷慨就义!刘胡兰的英雄事迹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颂着。新中国成立后,她生前所居住的村镇被命名为“刘胡兰村”、“刘胡兰镇”,国家还新建了刘胡兰烈士纪念馆,供人们瞻仰、学习。
为了弘扬刘胡兰精神,王福英不但与宋廷荣合作编写出《刘胡兰:怕死不当共产党员》一文,被编入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编的青少年德育读本《忠诚》一书中,还在各种文化文艺活动中,高唱《歌唱英雄刘胡兰》,并一次又一次与各中小学领导联系,组织青少年到刘胡兰纪念馆举行继承英雄志,当“四有”新人活动。
王福英心中树立的另一个英雄人物雷锋,正如她在她写的《与雷锋精神同行》一文中所说的:“在文水县关工委的领导下,我认真组织广大青少年高唱《学习雷锋好榜样》,阅读《雷锋的故事》《雷锋日记》,观看有关雷锋事迹的影视片,听取雷锋传人的事迹报告,汲取精神力量。”她还深入山西徐特立高级职业中学关工委,积极配合学校党支部开展了以“学习雷锋精神,志愿服务他人”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他们还特邀全国雷锋式志愿者、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贾峰耀为全体师生介绍他学习雷锋精神的心得体会,使广大师生深受教育。
三
在《论语·述而第七》中,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这句话,也可以借用在怎样为文为艺上。
多少年来,王福英紧握手中笔,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呐喊助威,也付出了大量心血。
自她担任了文水县关工委办公室主任以后,一直笔耕不辍,积极向全国各地报刊供稿。她与宋廷荣合写的《刘胡兰:怕死不当共产党员》她写的《与雷锋精神同行》,都发表在全国报刊上。在省刊《关心下一代》和《吕梁日报》上所发关工文章和简讯就更多了,多年来,总计发表50余篇,约10万余字。被评为山西省关心下一代通讯工作先进个人,所写其它征文作品,有的荣获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编的《为了下一代》征文一等奖,有的荣获优秀作品一等奖。
(作者系文水县关工委通讯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