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萍
凡事皆有度。沉迷网吧,嗜赌成性是行为过度;小病大治叫医疗过度;教育是否适度,值得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深思。我认为,现阶段家教之忧不在放任不教,而在教育过度。下面从五个方面加以佐证:
一、可怕的成长代替
中国的独生子女身上承载了太多的爱与责任。在几代人的包围呵护下,孩子跌倒了不用自己爬起来,吃饭不必自己动筷子,饥渴冷暖不需自己去体验。终于上学了,家长背起了书包,当上了司机,检查辅导作业,样样无微不至。中学的几年,孩子学业较重,家长在关注学习之余还炼成了厨师兼营养师。考大学更是人生大事,马虎不得,孩子必须专心学习,家长便劳神劳力于了解高校,填报志愿之中。按正常轨迹,上大学正好十八岁,十八岁是欧美国家独立的年龄,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行?其中有教育体制的因素,但更应该问责的是家庭教育,家长就像耀眼的万花筒,孩子在光环下没有锻炼的机会,更谈不上自主,创新。这种负能量的成长代替使孩子除学习以外的能力在零起点上无法前行。家庭把孩子养成了池中鱼虾,笼中鸟兽,孩子被剥夺了成长的权利,充当了家长实现梦想的机器。他们无需独立也无法独立。家长角色如何定位,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的故事应该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五岁父母双亡,八岁养母瘫痪,命运多舛的孟佩杰八岁自立,不仅自立,还为卧床的母亲撑起了一片天。比起孟佩杰,我们的孩子顺风顺水,没有羁绊,应该更加优秀。家长想看到孩子的能量有多大,就不要做绑手要做推手;要助力成长不要代替成长。让孩子“我的青春我作主”,才会发光而非借光。
二、莫须有的补课
新知识的掌握有一个逐步消化吸收的过程,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才会达到质的飞跃。顺应这一规律,教材的编排体系为新知呈现—巩固练习—单元整理复习—总复习。整个过程下来,经过反复的梳理强化,查漏补缺,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完成学业的,但家长经不起这个漫长过程的考验,便产生了本不该有的补课大军。学困生补,优等生也补;白天学晚上补,周末要补,假期更要补。如果学了没学好是补的理由,那么还没学就补又作何解释?入学前补拼音、补英语就属于后者。没有漏洞何来补,如同新衣打补丁,不伦不类,啼笑皆非。我不想用自己的行为给出“补”字错误的注解,我的孩子刚入学便成为他们那个班独一无二的拼音盲,由于起点不同,前半学期显然比其他孩子迟钝,到后半学期劣势便不复存在。究其原因前半学期拼音教学基本完成,正常学生按正常教学本该掌握,倒是初学者还有一份学习的热情,重复学习者厌学情绪由此产生也未可知。
三、没有兴趣的兴趣班
兴趣是指由爱好、喜欢而产生的参与欲望和愉快情绪。每个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爱好,也有的兴趣爱好是受环境影响或后天培养形成的。兴趣也有优劣之分,比如琴棋书画是高雅的兴趣,赌博、吸毒是不健康的兴趣。聪明的家长会注意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并加以引导。为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多数家长会选择兴趣班,科学的选择兴趣班会使孩子的人生更加出彩。但很多家长在功利心态的驱使下往往难免走入误区:⑴不做个性分析,盲目跟风。避长扬短,自然事倍功半。⑵贪多求全如同赶场子。过度的劳累,填鸭式的灌输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⑶家长兴趣强加于孩子。⑷重结果轻过程。对学习过程中隐性的锻炼、提升不闻不问,只盯着一个风光的汇报演出。使得学习成为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时,就谈不上兴趣爱好了。⑸重课堂教学轻生活课堂。大自然本身就是大课堂,孩子的兴趣点也许就在花鸟鱼虫、星星月亮之间。这些,在家长心目中都不是正事,而是“闲心”,可牛顿如果没有研究苹果落地的“闲心”,怎么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四、扼杀个性的教育复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并实施因材施教,中国的教育改革走到今天,强调育人为本,强调个性差异,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教材的呈现可以“一纲多本”,突出“一题多解”。课堂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知行合一。尽管如此,学校教学毕竟是集体行为,教师面对的毕竟是整班学生,对于因材施教,再好的学校再高明的教师也抵不上家长。所以家长用功之重点应该在分析孩子是什么样的“材”,思考如何“施教”,并和学校教师沟通配合,谋求最佳教育方案,最大限度的张扬个性,发掘潜能。遗憾的是不少家长不动脑子,喜欢人云亦云,随大流,赶潮流,万人挤一校,千人求一班,盲目崇拜,唯师是从。家庭作业更是照猫画虎,有量无质,孩子的创造思维就这样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同嚼蜡的简单重复中扼杀掉了。千万个家庭却努力把不同的孩子拉向同一个方向,这是多么可悲的教育复制,多么可怕的个性谋杀。
五、人为疏远的亲子关系
一个小生命的孕育抚养过程,实际上是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的历程。在酸甜苦辣,爱与被爱,责任与担当的深切体验中,一点一滴累积着人世间最纯真最刻骨铭心的感情。从最初的肌肤相亲到后来的守护,陪伴,孩子的身心在逐渐成长,父母的心智在逐步成熟。所以,做了父母,生活会更加丰富,生命才算完整;作为子女,“有妈像块宝,没妈是根草。”父母对子女的爱无疑是天底下最无私最神圣的爱。但爱不是盲目给予,不可以我行我素,要顾及孩子的感受。有一首歌唱到:“爱我你就陪陪我,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夸夸我,爱我你就抱抱我,”唱出了孩子渴望的被爱方式。人的理念不同,选择爱的方式也不同。有些家长舍弃自然分娩选择剖腹产,拒绝母乳喂养牛奶养,孩子交给长辈带,上学送进贵族班。为了享受所谓的优质教育,孩子从小背井离乡,家长或沦为留守父母或做了当代孟母。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国内到国外。其中的得与失,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残缺的爱,孰轻孰重值得深思。是两代人双赢的新型教育模式,还是百年树人工程的败笔也有待验证。我个人更注重亲子间的感情交流。父慈子爱,人间天伦,神仙都动容。我希望孩子首先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感情丰富,人格健全的人。失去这些为人之根本,再大的成就都是无源之水,不会久长。
家教过度,源于家长望子女成龙成凤太过心切,欲速则不达,弄巧反成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庭教育首先要平心态。不论高低,快乐就好;不比贵贱,平安是福。这样,人才能活出本真。以人中人的心态教育出来的孩子未必平庸,以人上人的心态逼出来的孩子未必成功。其次要找对策。教育不能讲求快节奏高效率,需要的是温火慢炖的不急不躁, 需要的是涓涓细流汇成海的日积月累,需要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最后要讲科学。作为教育者,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充实提高。学习一些生理、心理学知识,了解掌握基本的教育规律。不仅要关注教育,还要关注自然现象,社会动态。拓宽视野,与时俱进,才能科学施教。
(作者系孝义市关工委办公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