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家庭育人的平台
---- ——对汾阳市府学街小学创办《家校之声》校报的调查
近年来,汾阳市关工委家庭教育部的同志们,多次深入社区,走进学校。调查研究,咨询宣讲。传播家庭教育的理念,指导教子育人的方法。家长欢迎,社会认可。为了更深层次地探讨家庭教育的新举措,推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好经验。在汾阳市关工委副主任王春生的带领下,家教部一行十余人,于2014年3月,走进府学街小学。了解该校创办校报《家校之声》的具体情况。
我们通过听汇报、看资料,问卷调查、走访座谈,梳理归纳、分析总结。家教部同志们一致认为该校办报宗旨明确,方向正确,形式新颖,一举多得。起到学校和家庭配合育人的作用。
一、 基本情况
汾阳市府学街小学是一所市直学校。位于市区富民路中段。现有教职工190余人,学生4200多人。2010年9月,在程建明校长的倡导下,创办了一份供师生及家长阅读的小报,定名为《家校之声》。报刊为月刊,至2014年3月已出刊39期。具体情况如下:
办报宗旨:质量立报,特色兴报。打造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育人的平台,构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桥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阅读对象:阅读人数多,范围广。全校师生人手一份。4000多名学生,辐射到4000多个家庭。阅读校报人数达上万人次。此外,每期还上报或赠送相关单位。如市委宣传部、市教体局、市关工委家教部以及周边学校。
栏目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栏目有《校园动态》,《家教天地》,《教坛心语》,《多彩课堂》,《楷模引领》,《童言雅语》,《五彩缤纷》,《健康成长》等20余个。
稿件来源:师生积极投稿,家长踊跃参与。稿件有教师的,也有家长的;有学校领导的,也有社会各界人士的;有高段年级学生的,也有低段小朋友的。不限时间,不限内容,不限题材。可直接投到编辑室,也可通过邮箱发电子稿。三年来,刊登各类文章1000余篇,总字数达45万之多,发表各类插图及书画作品1500余幅。
经费保证:免费赠阅,不乱收费。校报印刷出版由学校公用经费支付。从未向学生、家长收取一分钱。
家长评价:问卷调查,倾听呼声。印制《家校之声》的问卷调查表。发给各位家长,要求如实填写,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调查总体评价分为四个等级,很好、比较好、一般、不好。经汇总统计,95%的家长认为很好,5%的家长认为比较好。
二、 措施得力
校报《家校之声》之所以多年坚持,办出效果。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领导重视。校长担任校报总编,把握方向、业务指导。校委把办报列入学校议亊日程,定期召开校报研讨会。另外,每年由校长主持召开《家校之声》办刊座谈会,倾听教师、学生、家长代表以及教体局领导对办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纠整,不断改进。
第二、班子健全。设立校报编委会,程建明校长、校关工委主任担任总编。工会主席,校关工委副主任孔繁成任主编审;负责组稿、审稿、排版、校对等一条龙作业。另两位副主编,一位负责约稿、征稿、收稿;另一位负责撰写校园动态以及校报发行。各司其职,协调配合。
第三、用人得当。办好校报必须选一名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担任主编。孔繁成老师就是其一员。他文字功底深厚,责任心强。身先士卒,不计得失、加班加点、从无怨言,是师生公认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其它几位副主编,虽都是学校领导,工作很忙,但他们不怕吃苦,勇挑重担,按时完成编辑部任务,从不误事。
第四、发动充分。充足的稿件是办报的源泉。学校通过宣传发动,表彰奖励,举办座谈会,改进办报质量等,引导教师、学生及家长积极主动地踊跃投稿。
第五、制度保证。校报编委会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以保证办报的正常运行。制定校报工作流程,严格管理制度。落实征稿件统计和评比办法。学生、家长及教师投稿,都进行登记、归类、存档。并在学校考评方案中,给发表学生文章的老师加分。
三、收效显著
(一)校报是品德教育的阵地
办报以来,学校一直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每期选登品德教育方面的文章,潜移默化进行德育教育。
毛茁然的妈妈反映:“孩子看了校报上关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等文章后,给了孩子一定的启发。特别是读了《给妈妈洗脚》一文后,改掉了以前好多不良习惯。她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还帮助同学。”妈妈高兴地说:“孩子随着读校报,一天天懂事。”据多位班主任反映,每班至少有八成以上同学,读了校报有进步、有变化。目前,校园内说脏话的少了,懂礼貌的多了;自私傲慢的少了,助人为乐的多了。
(二)校报是家庭与学校联系的纽带
《家校之声》把学校与家长精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读报,家长与学校联系,了解学校,了解孩子情况。508班李乾在《家校之声伴我成长》一文中写到:“我妈妈是个要强的人,我的成绩不达她的要求时,随手还打我。可自从她看了报纸上有关教育方法后,她像变了个人似的,再也没因为考试成绩打过我,而是多次与老师联系,了解情况、帮助我分析原因,鼓励我努力。如今我的学习成绩稳步提高。感谢《家校之声》帮助我健康成长。”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今《家校之声》成了家长必看刊物。家长与学校配合教育孩子,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校报是孩子学习交流的平台
校报创刊以来,共发表学生文章1000篇。互相交流,共同提高。郝研淇家长告诉老师:“孩子读了校报,发现同龄同学的文章出刊,而没有她的,很不高兴。从而激发了她的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她每天主动阅读半小时有关文章,并积累好词句,认真写作,积极投稿。现已在校报上发表两篇文章。”好文章让孩子开了窍。秦政的家长反映:“孩子看了校报上《让孩子受益的8个学习习惯》后,孩子逐渐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看的书多了,知识面广了,理解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校报是展示的平台,也是交流的平台。有效地推动了学校“日有所诵”读书活动的开展,校园读书蔚然成风。
(四)校报是幼苗成长的沃土
在这片沃土中孩子得以净化,在这片沃土中孩子收获成长。604班李雨星的作文在校报上发表后,她的写作积极性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发表了许多作品。更让人欣喜的是,原先沉默寡言、不善言举,甚至有些自卑的她,现在变得自信、乐观、活泼、开朗,在这片沃土上证实了她的价值。像这样的孩子很多很多。例如柴迪,任韫琦……,他们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家校之声》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桥梁又是纽带;是家长的良师,也是益友;是孩子展示的平台,又是学习的榜样。孩子们茁壮成长,学校不断发展。去年府学街小学阅读教学,被山西省小学校长协会评为“山西省特色学校。”课题组编的《日有所诵》被山西省教育厅评为校本课程二等奖,同时还荣获教育部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十二五”重点课题专家指导委员会颁发的“优秀实验基地”殊荣。
汾阳市府学街小学以校报为载体,打造学校和家庭育人平台。接地气,报纸进家庭;为父母,传递正能量。形式好、内容好、效果好,值得借鉴交流。希望各级各类学校,都像汾阳市府学街小学那样,注重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创新方法,做出成绩,推动关心下一代事业的发展。希望《家校之声》越办越好,成为府学街小学的一张教育名片。
汾阳市关工委家教部 2014年5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