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爱国诗词选读(一)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约公元698—756),字少伯,唐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官江宁令,晚年贬龙标尉。“安史之乱”后,居江夏,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从军行》系乐府《相和歌·平调曲》的旧题,写军队作战的事,这里是用乐府旧题来写的。这首诗说,战士在西域(今新疆)作战。他向青海的方向望去,只看见天上的长云罩住雪山,使雪山变暗,不能看到驻有唐朝神威军的青海。就是说,向神威军的驻地青海望去,只能看到天上的长云,却不能与神威军一起作战。再从唐朝的来路望去,那里有座孤城,叫玉门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是唐朝通往西域的交通门户。战士回头望玉门关,非常遥远。这句含有不可能希望玉门关那边有军队来接防。“黄沙百战穿金甲”,战士们在遍地黄沙的西域,身经百战,身上穿的铁甲也给黄沙穿透了。“金甲”,指金属的盔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示杀敌的决心。“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罗布泊西,地处西域通道上。汉武帝时,派使臣通大宛国,楼兰阻挡道路,攻杀汉朝使臣。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楼兰王,为补被楼兰王杀害的汉使臣报仇。这里汉指唐,指平息边患。这句是说,驻守在西域的战士不能得到友军的支援或调防,身经百战,不平息边患决不回国,赞颂战士的爱国精神。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是乐府《横吹曲》的旧题,这是借乐府旧题作诗。“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这是说从秦汉两代到唐朝战事不断,说明战争延续时间之长。“万里长征人未还”,即在边关作战的战士是从全国各地调集来的,有的离家万里,说明家乡之远。他们长期在边关作战,至今没有回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说战争使离家万里的战士长期过着征战的生活,怎么办呢?只要找到守边的名将,使敌人不敢入侵就好了。“龙城”,是指匈奴在五月大会酋长祭祀祖先、天地的处所。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卫青进兵至龙城,斩虏首700级。“飞将”,《汉书·李广传》:“上(指汉武帝)拜广为北平太守”。广在郡,匈奴号曰汉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界。“阴山”,西起河套绵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只要有龙城飞将守住边界,匈奴就不敢入侵,边界上的长期战争就可以停息了。这首诗表达了保卫国防的爱国思想。
少年行·其二 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寄籍蒲州(今山西永济)。唐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
《少年行》是赞美少年的诗。古代乐府杂曲歌辞有《少年行》,“行”指歌行,即歌辞。王维仿照乐府杂曲歌辞来写这首诗。“少年”,古称青年为少年。王维的《少年行》共有四首,这是第二首。这首诗说:这个青年的出身,是在汉朝做羽林郎的官。唐朝人写诗,往往用汉来代唐,这里说的汉实际上也是指唐。“羽林郎”,后汉官名,主管皇宫的宿卫和皇帝的侍从,选出身好的良家子弟来担任。“初随骠骑战渔阳”,开始参军,跟着骠骑将军在渔阳作战。汉朝的大将霍去病,封骠骑将军。 “渔阳”,郡名,治所在今河北蓟县。渔阳在唐时属于边地,所以这里也是借汉指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即谁不知道到边庭去作战的艰苦(说明在边庭作战是非常艰苦的),纵然死了还听说侠骨是香的。“侠骨”,侠义之骨,即为国捐躯是侠义的,是万世流芳的。这首诗高度赞美青年男子为国牺牲,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感染力。
塞下曲·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他的父亲迁居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的青莲乡。唐天宝初年,他到长安,因贺知章推荐,供奉翰林,不久即放还。“安史之乱”起,他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受牵连,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他是古代伟大诗人。有《李太白集》。
《塞下曲》,是乐府旧题,同王昌龄的《塞下曲》一样。李白的《塞下曲》有六首,此为第一首。此诗主要描写战士在天山下作战的景况。“天山”,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山上冬夏常积雪。五月是夏天,夏天的天山却还有积雪,因此那里没有花,只有寒冷。那里也没有柳树,军中吹笛时才能听到《折柳》(乐府《横吹曲》有《折柳》曲),花和柳的春色在这里是看不到的。这说明在唐朝时代,天山还很荒凉。战士在这里作战,早上听见鼓声就进军,夜里睡觉抱着马鞍,倘有敌情就骑马出战,即早晚都在准备战斗。“金鼓”对“玉鞍”,皆指鼓与鞍的美好,可能是鼓上有铜的饰物,鞍上有玉的饰物。“楼兰”已见上王昌龄《从军行》说明。这首诗写战士为了保卫边防,消灭敌人,过着艰苦的生活,反映了爱国精神。
塞下曲·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这是《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三首。这首诗说:战士骑的好马跑起来像暴风那样快,战士用鞭子赶马发声,飞奔过渭水上的渭桥,即离开京城去出征。“辞汉月”,唐朝诗人用汉代唐,辞别唐朝的月亮,意指离开唐朝的国都,到边关去作战。“弯弓”,拉开弓,射敌人。“插羽”,当时敌人入侵,边关就向朝廷发出警报,紧急的警报上面插着羽毛,称“羽檄”。“檄”,指报警文书。战士因朝廷接到紧急警报,故急着出发去进行抗击。“天骄”,天的骄子,古代称皇帝为天子,因称少数民族的首领为天骄。“阵解”,敌人入侵的阵势瓦解了,指敌人被打退了。古代称敌人为“髦头星”,髦头星发出光芒,比作敌人势头强盛;髦头星的光芒消失,指敌人败退了。“营空”,指敌人逃跑,敌营空了。“海雾消”,海指“瀚海”,即大沙漠。大沙漠上的雾消散了,比作敌人逃跑了。“麟阁”,即麒麟阁,是汉高祖的宰相萧何造的。汉宣帝时为了纪念功臣,画霍光等19人的像在阁上。“独有霍嫖姚”,只有霍嫖姚的像画在麒麟阁上,成为大功臣。汉朝大将霍去病,于汉武帝时击匈奴有功,做过嫖姚校尉,故称霍嫖姚。嫖姚,劲疾貌,这里也指他率领的军队战斗力强,行动快速。这首诗也是借汉代唐,指战胜归来只有大将记功,一般战士是轮不到记功的。但战士为了保卫国防,勇于作战,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并不计较朝廷记不记功。
前出塞·其六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省),寄居巩县(今河南省)。唐肃宗朝,官左拾遗,因直谏,改华州司功参军。避“安史之乱”,入蜀建草堂于成都城外,在四川节度使严武幕府任节度参谋、检校员外郎。后携家出峡,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反映唐代由兴盛到衰乱,称为“诗史”,是古代伟大诗人。有《杜工部集》。
本诗是《前出塞》的第六首。这首诗的前四句,好像民间的谣谚,用在诗里,既明白易懂,又很有含义。拉弓要拉硬弓,射箭要用长箭,硬弓长箭,可以射得远,又有杀伤力。去射穿着护身甲的敌人,不一定能致命,而马身上当时没有护身甲,目标又大,容易把马射伤,把马上的人颠下来。“擒贼先擒王”,捉住敌人的首领,敌人就瓦解了。这四句写出作战既有精良的武器,又有好的策划,说明具有保卫祖国的力量。
后四句讲战争的性质决定了杀敌应有的限度,即敌人入侵时当然要加以抗击,免不了要多杀伤。但“立国自有疆”,立国自然各有边界。“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假使能够制伏敌人的侵犯,哪里在于多杀伤人!这里既宣扬保卫边疆,也反对侵占边外的开边战争。这样把爱国精神和保卫和平结合起来,思想比较高超,这在唐朝的边塞诗中是比较突出的。
|